kuenbook.com
用户
|
搜小説
首頁
排行
更新
日推
完本
閲讀足跡
網站首頁
»
歷史傳記
»
作品詳情
»
開始閲讀
順治出家寵妓的真偽之謎
不詳/著
正文 共 2 章
« 返回介紹頁
[下載作品]
第 1 章
第 2 章
上頁
下頁
順治出家寵妓的真偽之謎
???
董小宛(1624~1651年,明末秦淮名妓。名白?字小宛。後為冒襄(闢疆妾。清兵南下時?同輾轉與離亂之間達九年?後因勞累過度而死。有説她為清順治帝寵妃。
順治八年二月,寒氣徹骨,大雪壓在河邊枯樹的枝椏上,雪仍在漫天落下,風在白茫茫的荒野也不停地飛卷。如皋城南門外的河邊停着一艘小船。岸上站着幾個人。船艙裏昏迷不醒的董小宛似乎聽見了一些聲音,那些聲音聽起來熟悉但遙遠而空洞。她費力地睜開了雙眼,看見憔悴消瘦的冒闢疆,臉上不由地流下了兩行清淚。冒闢疆緊捏着董小宛的手,身體不停地顫抖,兩行熱淚打濕了衣襟。董小宛掙扎着,張了張發青的嘴唇,朝着冒闢疆斷斷續續地説道:“……終於見你一面,……我怕是不行了,你好自為之……”説着頭一偏,兩眼合住,氣息短促,胸前不停地上下起伏,氣息漸漸微弱。任憑冒闢疆如何呼喊,董小宛已離開這個世界。此時暮色降臨大地,風在呼嘯,一輪明月緩緩升起。“給我酒!”冒闢疆轉身大聲道。接過身邊人遞過的酒,大口地喝下去,然後附在董小宛身上大哭,他的臉如死灰,清淚長流。
經歷紛紛亂世的遭遇,有情人終於在生命最後一刻攜手,留給他們的是悲是欣?或許悲欣交集?往事已矣,但我們把目光投向那段秦淮河邊的淒涼歲月時,同時也產生了許多難解之謎。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生於明熹宗天啓四年,她的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豔發,窈窕嬋娟,而且能詩善畫,又擅長刺繡烹飪,性情温柔宛約,是明末有名的“金陵八豔”之一。關於董小宛的相貌,清代詩人、畫家吳偉業曾有詩這樣描述:“細轂春郊鬥畫裙,捲簾都道不如君。白門移得絲絲柳,黃海歸來步步雲。”
董小宛的父親早逝,她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經營一家繡莊餬口度日。明末朝政敗壞,流賊四起,天下岌岌可危。小宛的母親見此亂世,便關閉繡莊,躲到鄉下去避難,後因生活困頓而一病不起,所有的生計就落在年方十五的小宛身上。龐大的債務及母親的醫療費壓得董小宛喘不過氣,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她只好走入煙花風塵,在秦淮河的遊舫中賣藝為生。進入歌吹喧闐、侑酒佐曲的秦淮青樓生活,就像一泓碧水,被燈影槳聲攪得浮躁而零亂。這個美貌聰穎、心潔性靜的姑蘇少女,一下子就成為王孫公子眼中的紅人,個個都競相討好追求她,但董小宛並不因此動心。當姿儀俊秀、風流倜儻、聞名江南的晚明四才子之一冒闢疆走進董小宛的生活裏,卻掀起了小宛內心的波瀾。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闢疆容貌俊美,風度瀟灑,是復社中一位富於才氣、風流倜儻的才子。崇禎十一年,冒闢疆憤書《留都防亂公揭》,聲討閹黨,掀起金陵的一場軒然大波,以慷慨激昂而名揚海內。拿世俗的眼光看,董小宛因敬仰而生愛慕,而使冒闢疆怦然心動的是董小宛的冰清玉潔的美貌與才情,這一切似乎在情理之中。據説董小宛遊黃山時認識了來南京應考的冒闢疆。後來冒闢疆在《影梅庵憶語》中記述了這次在蘇州半塘初見董小宛的情景:“扶姬於曲欄,與吾晤,面暈淺春,纈眼流視,香姿玉色,神韻天然。懶慢不交一語,餘驚愛之,惜其倦,遂別歸。此良晤之始也。”這一次不期相遇,雙方都有好感。或許黃山,增加了她在情人心目中的份量?小宛把這愛看得很重,從此以後拒不接客。此時董小宛十六歲,冒闢疆二十九歲,她遂而以身相許。
之後,冒闢疆離開董小宛北上達三年之久,音訊全無。分別的時候,小宛剪一綹頭髮塞進了冒闢疆的行囊。在沒有冒闢疆的日子裏,小宛的苦澀可想而知。小宛心甘情願將自己置於苦苦等待的境況中,不曾踏進煙花一步。為了躲避男人們停留在身上那充滿慾念的目光,她索性閉門不出,把自己鎖在只有靠幻想度日的狹小空間。最後,積蓄殆盡,靠舉債度日。在她前面有兩條路,一是重入青樓,接客還債;另一條路就是餓死。
就在生活即將圮傾的時候,冒闢疆回來了。冒闢疆是因山河破碎,憂憤成疾,帶着一身重病回來的。然而董小宛當時尚未贖身,經過一番折騰,最後經由一位做官的朋友四處打點之後,這位傾國傾城的青樓名花才獲得自由之身。接下來的日子波瀾不驚,並無多少值得記述的地方。直到二十七歲去世,小宛終日不離闢疆左右,形影相隨,相濡以沫,温言款款為冒闢疆寬心解憂。
董小宛入冒氏之門後,與全家上下相處得非常和諧。冒闢疆母親和妻子皆特別喜歡小宛,而董小宛也很恭敬順從,服侍她們極為用心。冒闢疆因長期奔波操勞而憂忿成疾,染上了痢疾和瘧疾,在董小宛長久悉心照料下終於痊癒;此後,冒闢疆又連續大病幾場,胃出了血,背上生蛆,也都是在小宛不眠不休的照顧之下渡過難關。
閒暇時,小宛與冒闢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鑑別金石,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董小宛曾仿鍾繇帖,學曹娥碑,每天寫幾千字,既不錯字,也不漏字。她還曾代替冒闢疆給朋友書寫小楷扇面。她畫的小叢寒樹,筆墨楚楚動人。她十五歲時畫的《彩蝶圖》,上有董小宛題詞,並有二方圖章印記,現收藏在無錫市博物館,後人給予很高的評價。到如皋後,她保持着對繪畫的特殊愛好,時時展玩新得長卷小軸或家中舊藏。後來逃難途中,脂粉小宛寧肯丟棄化妝用品,也要把書畫藏品捆載起來,不忍捨棄。
董小宛會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壺茶煮米飯,再佐以一兩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闢疆喜歡吃甜食、海味和臘制熏製的食品。小宛深知闢疆的口味,她為闢疆製作的美食鮮潔可口,花樣繁多。如釀飴為露,酒後用白瓷杯盛出幾十種花露,不要説用口品嚐,單那五色浮動,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董小宛的“菜譜”亦是“詩訣”。比如:雨韭盤烹蛤,霜葵釜割鱔。生憎黃鯗賤,溺後白蝦鮮。在喝茶方面,兩人有共同的嗜好。他們常常是一人一壺,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對,細細品嚐茶的色香性情。小宛經常研究食譜,看到哪裏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製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來。現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發明,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曾被抗清名將史可法稱為“天下一絕”。這個菜名雖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東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還善於製作糖點,她在秦淮時曾用芝麻、炒麪、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為原料製成酥糖,切成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的方塊,這種酥糖外黃內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為“董糖”,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樓牌董糖都是名揚海內的土特產。我們看《影梅庵憶語》中對董小宛廚藝的描寫,從那種精緻、那種巧妙中彷彿能感覺到旖旎的江南風光,體味到江南文化的詩意對日常生活的滲融。現在還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劉娘子、宋五嫂、蕭美人、王小余列為我國古代十大名廚,恐不為過。
夏夜納涼,月色如水,小宛喜歡背誦唐人詠月及流螢、紈扇詩。為領略月色之美,她常隨着月亮的升沉移動几榻。半夜回到室內,她仍要推開窗户,讓月光徘徊於枕簟之間。月亮西去,她又捲起簾櫳,倚窗而望,戀戀不捨,還常常反覆迴環地念誦李賀的詩句“月漉漉,波煙玉”。董小宛就是這樣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緻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詩意人生。
冒闢疆説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盡。這清福也包括靜坐香閣,細品名香。冒闢疆最欣賞“橫隔沉”,這是一種內質堅緻而紋理呈橫向的沉香。董小宛最珍愛東莞人視為絕品的“女兒香”,他們還蓄有不少“蓬萊香”。冒闢疆曾從江南覓得一種味如芳蘭的“生黃香”,他拿了一兩塊給廣東朋友黎遂球鑑賞,黎遂球歎為觀止。小宛還用從內府獲得的西洋香方子製作過百枚香丸。他們講究品香時的情調。寒夜小室,玉幃四垂,點燃兩三枝紅燭,在幾隻宣德爐內燃沉香,靜參鼻觀,就好像進入了蕊珠眾香深處。
平靜的生活是短暫的,董小宛二十九歲因病去世,但她如何去世,在什麼地方去世?結局卻一直是個謎。冒闢疆在《影梅庵憶語》裏模糊其辭。在許多野史小説裏,她被擄入清宮,並演繹了與順治的一段情史。使冒闢疆苦痛無望的思念。於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船上生死離別的悲劇一幕。至於這一幕是否真的發生,答案早隱沒在歷史的塵埃裏。不過據説冒闢疆因順治從他手中奪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絕。説道:“夢幻塵緣,傷心情動,鶯鶯遠去,盼盼樓空。倩女離魂,萍蹤莫問。揚鈎海畔,誰證前盟?把臂林邊,難忘往事。金蓮舞后,玉樹歌餘,桃對無蹤,柳枝何處?嗟嗟,萍隨水,水隨風,萍枯水盡、幻即空,空即色,幻滅全靈。能所雙忘,色空並遣、長歌寄意,缺月難圓。”並寫下了一闋《金人捧露盤詞》,寄託悲思。但疑案畢竟是疑案,真實的情況卻與之頗有出入。
對此《辭海》是這麼寫的:“……清兵南下時,同輾轉於離亂之間達九年,後因勞頓過度而死。……有説她為清順治帝寵妃,系由附會董鄂妃事而來。”《中國人名大辭典》也是這麼寫的:“卒年二十八”,“死則在順治八年”,“進宮”云云“當時流言,不足辨也”。按董小宛生於明天啓四年(1624年),順治帝生於後金(清)崇德三年(1638年),二人相差十四歲;董小宛十九歲歸冒壁疆時順治才五歲,“卒年二十八”時順治才十四歲,顯見舊戲曲編造董小宛被擄進宮,順治為她出家等情節,純屬無稽之談,不屑置辯。那麼,來自其丈夫冒闢疆的“病亡”説就一定確鑿可靠麼?冒闢疆在《亡妾董氏哀辭》中有“安香靈於南阡”句,陳維崧有《春日同巢民先生拿舟南郭訪董姬墓》詩,“南阡”“南郭”都是泛指一大片土地,實葬何處呢?
冒氏後人冒廣生(鶴亭)在《孽海花閒話》中説葬在“如皋茅雉河畔”。可是茅雉河在如皋東門外,與“南阡”“南郭”相距十餘里呢。近年有人經過反覆調查得出結論説,在現今如皋城第一中學南面龍河畔的彭家蕩舊時確實有個董小宛墓,而且説還曾有好事者發掘過,墓裏確實有隨葬品,但不見骨殖。這就不能不令人發生疑問了:這是董小宛的真實墓地麼?董小宛的結局果真一如“病亡”説麼?疑竇早就有人指出過。清末民初的如皋民士郭雍南,《如皋縣誌》(1914年版)的“協修兼總收掌”,他有一首《題董白小像》詩如下:
影梅十年想象中,畫圖今喜識春風。
等閒羅綺嬌難再,衫子還應寫褪紅。
離亂情事秘難知,生死當年總可疑。
欲向畫中人借問,青山何處葬西施。
請注意全詩的五、六兩句,這位父輩、祖輩較為貼切董小宛時代的地方耆宿,對董“病亡”説分明就是持懷疑態度的。
綜觀冒闢疆一生,十九歲取妻蘇氏,三十歲得董小宛為妾,五十五歲娶蔡羅為妾,五十七歲娶金鑰為妾,六十二歲娶張氏為妾。因而在避難鹽官途中稱“姬”非董小宛莫屬。而冒闢疆四十歲那年是順治七年(1650年),董小宛果真如冒稱“病亡”於順治八年,那麼這時她應該還活着,説不上有什麼結局,怎麼可以寫她的“始末”?惟其有友人寫她的“始末”,恰恰從這裏透露出這時可能發生了什麼特殊事件,董小宛從此永遠地離開了冒闢疆身邊,生離死別一去不返了。否則這個“末”從何來?而且冒闢疆所做的帝京賦、連昌宮詞兩篇,前者為東漢張衡所做,諷刺當時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後者為唐元稹所著,敍述唐玄宗駕幸連昌宮的豪華排場以及安史之亂後連昌宮的蕭索荒涼,二者都是鞭撻上層統治者荒淫生活的,把董小宛“始末”與這兩篇“比擬”,冒闢疆的憤慨及寓意不是很耐人尋味麼?
其實董小宛的真正結局是什麼,甚至最後身在何處,冒闢疆心裏都是明白的。近年在冒闢疆的如皋舊居水繪園裏發現了他於八十一歲時寫的一首七絕:
冰絲新,藕羅裳,
一曲開筵一舉觴。
曾唱陽光灑熱淚,
蘇州寂寞好還鄉。
全詩寫董小宛的身世,奇怪的是字裏行間竟然沒有絲毫悼亡的情思。從“蘇州寂寞好還鄉”這末句看,此時董小宛還健在人間,並且就生活在一江之隔、路途不遠的姑蘇。美人遲暮,晚年孤寂,也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啦,所以冒闢疆希望她仍回到如皋來。於是有人便根據這首詩做了這樣的推測:董小宛28歲時被清朝新貴劫掠到蘇州去了。冒闢疆身為明末遺少當然無力抗拒。這樁奪豔事件,無論是對江淮望族冒氏來説,還是對清朝新貴來説,都不是什麼體面事,所以雙方一直守口如瓶。冒闢疆把董小宛被劫稱為“病亡”不過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假託之詞罷了。
舊時流行一句俗話説:南通不演《殺子報》,如皋不演《董小宛》。淫婦殺子,美人遭劫,都不是地方上的體面事。只是舊時演的戲曲《董小宛》結局是被劫到皇宮裏去的,如前文所説,這在實際上可能性極小,但所寫的被劫事件似乎也不是無中生有,只是難尋證據罷了。
順治死因之謎
???
順治(1638~1661年),名福臨,皇太極第九子。皇太極卒後即位,時年僅6歲。其親政後,習漢文化儉樸不奢,開墾荒地,招撫流亡,輕徭薄賦,整治吏治,堪為明君。順治十八年(1661年)染天花病卒,立玄燁。尊諡章皇帝,葬孝陵。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為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六歲即位,年號為順治。順治帝在位時間雖不長,卻是清入關後第一個皇帝。董鄂妃原來本是順治同父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妻子。董鄂氏隸屬滿洲正白旗,父親鄂碩任內大臣,母親卻是江南的一位才女。她兼有滿漢女子的優點,既有滿洲性格的豪放、開朗、灑脱,又有漢家才女的藴藉、温柔、多情善感,外柔內剛,含而不露,有心胸有見識,同時她姿容絕代。
順治年幼即位,大權最初由叔叔多爾袞掌管,自小形成暴躁、猜忌的性格。再加上娶了一個刻薄的妻子,事事過得不順心。清初有命婦輪番入侍后妃的制度,這便給順治帝與董鄂妃相識熱戀提供了機會。董鄂妃經常到後宮來拜見皇太后。她天生麗質,又很樸素,看起來宛若仙子,引起了順治的注意。博穆博果爾經常從軍出征,董鄂氏出入宮苑侍候后妃,與福臨相識並墜入情網。孝莊皇太后察覺後立即採取措施,宣佈停止命婦入侍的舊例,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但這一切並不能阻止福臨對董鄂氏的迷戀。為了獲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機會,順治十二年二月,福臨封博穆博果爾為和碩襄親王,以示優寵。後來博穆博果爾得悉其中內情,憤怒地訓斥董鄂氏。這事被福臨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爾羞憤自殺。未及守孝一年,董鄂妃便被順治皇帝接進宮裏封為王妃。一個月後,晉為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
順治對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認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選,準備二次廢后。順治的皇后是科爾沁蒙古博爾濟吉特氏親王的女兒,科爾沁蒙古自滿清入關以前就始終支持皇太極平定滿洲,奪取天下的戰爭,是蒙古四十九旗中最強大而舉足輕重的一支。假如順治再度廢后,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宮主子之位,勢必影響滿蒙關係,動搖大清帝國的立國之基。所有這些,順治不是不知道,可是當一個人感情狂熱的時候,理智難免就要喪失。董鄂氏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她的母親還是一個漢族女子。順治冊封董鄂氏為皇貴妃已經引起很多人因祖宗有“滿漢不通婚”的制度而不滿。孝莊太后毫不猶豫地對兒子的舉動進行了抑制。結果,母子間出現隔閡,順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摳去太廟匾額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對於安排自己命運的同族婆婆並無絲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統統歸集到太后身上,連太后病倒也不去問候一聲。這種微妙緊張的母子婆媳關係維持了五六年。
入宮不久,董鄂妃生皇四子榮親王,不久愛子病逝,董鄂妃十分傷心悲痛,身體每況愈下。順治十七年,董鄂氏去世。順治非常哀傷,為此五天沒有上朝。不久,順治下旨禮部,稱“奉聖母皇太后懿旨,皇貴妃佐理宮中事務多年,以其賢淑之德行教化宮闈,成績斐然。如今突然去世,我內心深為痛悼。現追封皇貴妃為皇后,以示褒獎推崇。朕仰承太后懿旨,特此追封,並加以下諡號: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順治為她親撰行狀,説她對皇太后“奉養甚至,左右趨走,皇太后安之”;“事朕,候興居,視飲食服御,曲體,罔不悉”;“至節儉,不用金玉,誦四書及易,已卒業;習書未久,即精”,等等。並命學士王熙、胡北龍編纂《董鄂皇后語錄》,大學士金之俊撰《董鄂皇后傳》。當時聽説的人都感到驚訝和不解:僅僅是一個貴妃,死後三天就被追封為皇后,皇帝何必如此濫加諡號?
關於順治孝獻皇后董鄂妃,社會上有各種傳説。最普遍的一種就是説她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名妓董小宛。
據説這位貴妃,原來是明朝江南才子冒闢疆的小妾董小宛。明弘光末年,豫親王多鐸出兵討伐南明時,佔領南京後將董小宛帶回獻給順治。清末野史還盛傳,董小宛是被南下的洪承疇俘獲。洪本想自己佔有,因董誓死不從,才將她送入皇宮,成了順治帝的愛妃。福臨對董小宛寵愛有加。後來,董小宛觸怒孝莊皇太后被賜死。她被清兵擄掠到京師並進入皇宮,深得順治寵愛,賜姓董鄂氏,不久被冊封為貴妃。順治對於董鄂氏,可謂情有獨鍾,三千寵愛在此一身。沒想到董小宛心念故國,情懷故人情郎冒闢疆,誓死不從。後來為順治帝的真情所感,相約可有夫妻之名而不可有夫妻之實。入宮後董小宛憂鬱而死,順治為之終日抑鬱,數月之後,削髮為僧,皈依佛門了。滿洲宗室雖然百般勸解,但始終未能使順治回心轉意,於是在順治十八年正月謊稱皇上駕崩,同時頒佈皇帝的“罪己詔”,作為遺詔。在董小宛與清順治帝的纏綿悽婉的愛情故事裏,順治為了董小宛而剃度出家,這就是清代有名的“順治帝五台山出家”的傳説。為此還引出了康熙去五台山尋父的故事:康熙見一和尚打掃庭院,問他叫什麼法名,他説“八乂”。康熙打聽詢問了半天也沒有找到他的父親順治。當他走出寺院,突然意識到“八乂”是個“父”字,於是又翻回來找那位和尚,可是和尚已不知去向。
順治一向好佛,宮中奉有木陳、玉琳兩位禪師,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痴道人”等稱號。他對木陳曾説過這樣的話:“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相待。”看來,他早有削髮為僧的念頭。在去世前幾天,他還叫最寵信的內監去閔忠寺削髮做和尚。據説,康熙曾四次去五台山,前三次都是為看他父親去的,每至,必屏侍人獨上高峯叩謁。第四次去時,順治已死,康熙帝觸景傷情,有詩哀悼:“又到清涼境,巖捲旋復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鳴悲。膏雨隨芳節,寒霜惜土時。文殊色相在,惟願鬼神知。”詩文十分哀惋。又傳説在康熙年間,兩宮西狩,經過晉北,地方上無法準備供御器具,卻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內廷器物,於是,順治出家便有了更充分的證據。以上為一些人認為順治出家的原因。
據《清史通俗演義》,康熙皇帝五度巡幸五台山。吳偉業有《清涼山贊佛詩》,就是詠歎此事。《清稗類鈔》、《清代野史大觀》等書中都有關於順治帝因董妃去世而削髮出家的故事。其實關於順治到五台山出家的説法,只是一種傳聞和間接推測,從來沒有直接證據。史家所謂的清初三大疑案: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嫡,尤以順治出家的材料依據最薄弱。
董小宛生於明天啓四年甲子,故順治出生時,董小宛已十五歲了;順治七歲即位,董小宛已二十一歲了;順治八年正月二日董小宛死,年二十八歲,而清世祖那時還是一個十四歲的小孩子。小宛比清世祖年長一倍,斷無入宮邀寵之理。董鄂妃卻是在董小宛逝世5年之後的1656年才奉召入宮。由此可見,董小宛並非董鄂妃。董小宛根本沒有進過清宮。實際情況是董小宛嫁與名士冒闢疆,1645年多鐸揮師南下攻佔南京後,冒闢疆和董小宛離家逃難,輾轉於離亂之間長達九年之久。董小宛終因勞頓過度於1651年死於肺病,時年28歲。後來冒闢疆寫了一卷記載董小宛生平的文章《影梅庵憶語》,深情追憶他和董小宛休慼與共的難忘歲月。《影梅庵憶語》明白地寫着董小宛於順治八年去世,當時海內無數名流以詩詞相吊。
為什麼野史能把董小宛與孝獻皇后扯在一起呢?原因是她們的姓中都有一個董字,她們的風貌都堪稱一個美字。順治帝曾經鍾情於的董鄂妃就是順治帝五台山出家傳説中董小宛的真實原型。真實的董妃,和董小宛並不同姓。據湯若望回憶錄記載是內大學士鄂碩之女,順治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妃的子,滿族人,姓董鄂氏。湯若望是當時的欽天監監正,是德國傳教士,與順治帝關係比較密切,因此他的這段回憶可靠性、可信性很高。又據清紀曉嵐《閲微草堂筆記》記載應為東鄂洛氏,董鄂是漢語音譯,而王國維《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與董小宛無涉》一文考證為棟鄂氏。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董鄂妃生皇四子,兩個月后皇子夭折,後董妃亦於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去世,年僅二十二歲。姓董鄂氏是滿語譯音,許多史書也有譯為“棟鄂”、“東古”、“東果”。
關於順治的死因,據當事人王熙《王文清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王熙是順治年間進士,授官檢討,後在康熙朝官至保和殿大學士,並奉命專管密本。因此他的記述有一定的可靠性。張宸在《青集》中亦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張宸也是當時人,曾任兵部主事。王、張二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似乎順治死於出痘是無疑的了。已故明清史專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實考》。他舉了《東華錄》等史書的記載,認為清世祖死於痘疹,沒有出家。從董鄂妃死後火化看來,董鄂妃可能是患上了天花,並傳染給了順治。
“順治帝為董小宛出家五台山”的傳説,自然是清初好事文人的附會。但這一傳説的起源,除了一個“董”字外,倒也和順治帝不無關係。順治帝與董妃感情極好,其向佛之心,也和思念董妃不無關係。在順治帝遺詔中,曾多次提到董妃。順治在自罪的遺詔中,列舉了自己不孝、親漢排滿、董皇后喪禮太過……等十四項大罪,承認在董鄂妃死後“喪祭典禮,過從優厚,不能以禮止情”。可見感情之深。關於董鄂妃的美,順治下了“倪靜”二字的按語,這倪字,根據“集韻”,意思是嫵媚。塞外的滿洲女子,剛健婀娜的很多,嫵媚的極少。如果拿“嫵媚”來形容一個南國佳人,倒是十分恰當。正是由於這兩個不起眼的字,引來了好事文人的猜測。
董小宛身為“秦淮八豔”之一,生逢明清易代亂世,其遭遇自然是文人騷客們關注的對象。曾與董小宛交契深厚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闢疆,在其《影梅庵憶語》中曾經在順治八年三月底,夢見董小宛被人搶去,又説在同一天夜裏,董小宛自己也夢見被人搶走。這不可能不成為無聊文人們猜測的對象。文人們將這些隻言片語的傳聞與董妃事蹟結合,就成為了董小宛被清兵虜走,先為博穆博果爾之妻,後為順治帝之妃的傳説。
清初《同人集》中《行路難八首存三》,及吳偉業詩集中《古意六首》,考證出董小宛並未曾死,而是於順治七年先歸豪門後沒入宮廷。吳偉業與錢謙益、龔鼎茲並稱“國朝三大家”。與“秦淮八豔”有較為密切的往來。他的一些詩作,被認為是尋找秦淮八豔下落的明證。吳偉業有《題冒闢疆名姬董白小宛像八首》詩,歌詠董小宛的事。該詩載於《梅村家藏稿》。其中有這樣的詩句:“亂梳雲髻下妝樓,盡室倉黃過渡頭,鈿合金釵渾棄卻,高家兵馬在揚州”,這被很多人認為可信。同時,“欲吊薛濤憐夢斷,墓門深更阻侯門”明顯的暗示出了董小宛的下落——大約是被擄走並賣給豪門世家。其“古意”第六首,曰:“珍珠十斛買琵琶,金谷堂深護絳紗,掌上珊瑚憐不得,卻教移作上陽花。”“上陽”兩字,即使在今日也不可能不引起人們的猜測。他的四首《清涼山贊佛詩》,也常被附會為順治出家的證據。詩中有“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草頭下面一個“千”字,“千”字下面一個“裏”字,合起來,便是董小宛的董字了。
後來還有人考證《紅樓夢》影射了順治與董鄂妃:賈寶玉即是清世祖,林黛玉即是董妃。“世祖臨宇十八年,寶玉便十九歲出家;世祖自肇祖以來為第七代,寶玉便言:‘一子成佛,七祖昇天’,又恰中第七名舉人;世祖諡‘章’,寶玉便諡‘文妙’,文章兩字可暗射。”“小宛名白,故黛玉名黛,粉白黛綠之意也。小宛是蘇州人,黛玉也是蘇州人;小宛在如皋,黛玉亦在揚州。小宛來自鹽官,黛玉來自巡鹽御史之署。小宛入宮,年已二十有七;黛玉入京,年只十三餘,恰得小宛之半。……小宛遊金山時,人以為江妃踏波而上,故黛玉號‘瀟湘妃子’,實從‘江妃’二字得來。”是否牽強附會且不説,但在考證中無疑將董小宛與董鄂妃混為一談了。
至於為何時人會編造順治與董小宛的悲劇戀情,以及順治出家的荒誕故事,恐怕已無可得知。大約總與明末知識分子尷尬的處境有關,董小宛的經歷或許正是他們自己不堪回首的心理路程的折射。歷史是由語言組織而成,真實的歷史不僅是那些曾確實發生的事實本身,也包括世道人心活生生的人文心理在其中的沉澱,惟其如此,這歷史才是“人”的歷史。通過許多虛構的鏡子,平凡的人照亮了自己。誰又能否認順治、董小宛的故事不是真實的呢?
孝莊太后助子登基之謎
???
孝莊文皇后(?~1687年),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天命十年(1625年)與皇太極成婚。崇德元年(1636年)封莊妃。福臨即位,尊為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卒。其共生一子三女,一生輔佐福臨、康熙二位幼帝。其目光高遠,胸襟博大,為大清國運繁昌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
明崇禎十五年,薊遼總督洪承疇在松山一戰中被清軍生俘。清太宗皇太極很欣賞他的才幹,派手下范文程等勸降。誰知洪承疇“延頸承刀,始終不屈”,以因絕食數日而奄奄待斃。皇太極實在無計可施。
這天傍晚,洪承疇正在囚室內枯坐,忽聽門外叮噹一聲,進來了一個年輕美婦,嫋嫋婷婷的走近前來,一種異香撲入鼻中。
洪承疇仍不理會,只聽一句黃鶯般清脆的聲音:“此位是中朝洪經略否?”洪承疇不由的抬頭,這美婦真是絕色,髻雲高擁,鬟鳳低垂,面如出水芙蕖,腰似迎風楊柳,一雙纖纖玉手,豐若有餘,柔若無骨,手中捧着一把玉壺。洪承疇正在胡思亂想,那美婦櫻口半開,輕輕的呼出將軍二字。洪承疇欲答不可,不答又不忍心,只好輕輕地應了一聲。美婦先把洪承疇被擄的情形問了一遍。隨後又問起他的家眷,知洪承疇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子女,她的臉上浮現出了悽惶的情狀,一雙俏眼盈着淚水。洪承疇也不由地酸楚起來。
美婦隨即提起玉壺説:“將軍即便要死,難道就不能喝口水再成仁嗎?”洪承疇面對美人也已覺口渴,於是張開嘴,她“以壺承其唇”,一口一口給他喂下,喝了數口,才知是蔘湯。接着美婦便曉以大義,告訴他滿清並不是要明室江山,今請將軍暫時降順,以主持和議,那時家也保了,國也報了,將來兩國議和,將軍留在此處或回國皆可,豈不是兩全之計。洪承疇不由得連連應允。
這個美婦是誰?她就是皇太極的妃子、歷史上有名的清孝莊皇后。儘管孝莊一生都不曾走到朝堂之上垂簾秉政,但她卻依憑自己的才智襄助兒子順治入關定鼎,開創了大清的興盛基業。她的名字是大清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稱號之一。
孝莊後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女兒,姓博爾濟吉特氏,13歲嫁於皇太極為妻。皇太極稱帝,國號清,奠都盛京,博爾濟吉特氏被封為永福宮莊妃。莊妃深得清太宗的寵愛,不久生下一子,就是入關定鼎的世祖福臨。由於孝莊經常留意參預清廷的政治活動,她的才智很快脱穎而出。當重大變故發生時,往往可以牽一線而動全局。
崇德八年夏,清軍大戰松錦告捷後,國勢氣象日上。皇太極躊躇滿志,正籌劃下一步戰略,可惜天不假年,一次發了寒熱,病勢越來越重,醫藥都失去效果。不久皇太極去世。
由於皇太極對皇位的繼承問題沒有留下明確的遺囑,於是在喪儀背後,新的皇位之爭在兩黃、鑲紅、鑲藍四旗支持的皇太極長子豪格和兩白旗及多數諸王貝勒支持的皇太極十四弟多爾袞之間正悄悄展開。按照清太祖努爾哈赤規定的皇位繼承《汗諭》,由滿洲八旗貴族共議嗣君。
《清世祖實錄》載:這時“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正、鑲兩黃旗將領盟誓,寧可死作一處,堅決要立皇子;而正、鑲兩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們跪勸多爾袞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兩黃旗大臣乎?”“兩黃旗大臣願立皇子即位者,不過數人爾!我等親戚鹹願王即大位也!”串連、遊説、盟誓、勸進,頻繁的活動,導致了雙方決絕的對立。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第五天,崇政殿諸王大會,彼此終於攤牌了!
這天大清早,兩黃旗大臣盟誓大清門前,命令本旗禁軍張弓戴甲,環立宮殿。會議開始之前,黃旗大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會議一開始,年高輩尊的代善首先發言:“豪格是先帝的長子,當承大統。”豪格見氣氛如此,料定皇位必是囊中物,便欲擒故縱,起身遜謝説:“福小德薄,非所堪當。”説完離開會場。
豪格一走,阿濟格、多鐸乘機勸多爾袞即位,年老的代善不願得罪鋭氣方剛的多爾袞,態度騎牆,曖昧説:“睿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兩黃旗大臣沉不住氣了,佩劍而前,説:“吾等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代善卻不願陷入旋渦,推脱着説:“吾以帝兄,當時朝政,尚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説完退場,阿濟格也跟隨而去。兩黃旗大臣怒目相向,多鐸默無一言,會議眼看陷於僵局。然關鍵時刻,多爾袞突然戲劇性地提出一個折中方案:立先帝九子福臨為帝,由他本人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左右輔政,共管八旗事務”。這一決定使兩黃旗大臣無話可説。因為他們打的是擁立皇子的旗號。而且兩黃旗天子親兵的地位保持不變,因此不再堅持立豪格,轉附多爾袞,劍拔弩張的氣氛頓時緩和。祭祖禱天、集體盟誓,皇太子福臨即位,鄭親王濟爾哈朗與睿親王多爾袞攝政,以明年為順治元年。滿族帝基崩潰的危機竟以福臨的即位輕輕化解了。此事朝鮮《瀋陽狀啓》及《沈館錄》均有記載。
大清順治元年,也是明崇禎帝十七年,這一年為明亡清興一大關鍵。這時北京已被李自成攻破,崇禎帝自盡,多爾袞奏請南征,率領八旗勁旅,蒙漢健兒,進圖中原。山海關守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得以長驅直入,不久攻佔了北京。不久福臨及莊妃由瀋陽啓鑾也到了北京。
莊妃雖然母以子貴,但她是聰明絕頂的人,自念孤兒寡婦,終究未安,不得不心中有謀策。阿達禮碩託諸人暗勸多爾袞自立為君,由多爾袞舉發,經刑部訊實,立即正法。莊妃聞知,格外感激,於是傳出懿旨,令攝政王多爾袞便宜行事,不必避嫌。從此多爾袞隨意出入禁中,甚至有時就在大內住宿。實際上多爾袞對於皇位是耿耿於懷的。雖然他控制了大清軍政大權,畢竟還有缺憾。只是由於他當年與豪格對峙,退而在諸王大會上倡立福臨,才難以出爾反爾,推翻前議。因此,在激烈動盪的戎馬生涯之餘,他的精神世界便陷入一種自相矛盾、懊悔愁苦與自怨自責的痛苦之中。他經常發怔忡之症,有一次他對人説:“若以我為君,以今上居儲位,我何以有此病症!”隨着他功業的累進,他的權力慾愈益熾烈,到後來,這種如同火焰一樣烤炙着他的心的慾望,竟使他做出可笑的舉動: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龍袍、對鏡自賞等等。
此時順治帝不過十餘齡,外事統由攝政王主持,內事都由太后處置。多爾袞生活放縱,肅親王豪格的福晉,生得如花似玉,與太后芳容不相上下。多爾袞便誣陷肅親王豪格言詞悖妄,審鞫後將豪格幽禁在宗人府,豪格的福晉被日夜留住多爾袞府中。他還私役內府公匠,大修府第,廣徵美女,甚至向朝鮮搜求公主,得到後又嫌公主不漂亮隨意丟棄。與多爾袞同居輔政王之位的濟爾哈朗,儘管一開始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將權力讓出,但終因附依過豪格的前怨夙恨,於順治四年被罷職,第二年又降為郡王,排除在決策層之外。多爾袞以高超的手腕,以兩白旗為中堅,籠絡了以代善為首的正紅旗,安撫了鑲紅旗,分化了兩黃旗,打擊了兩藍旗。諸臣多次提出給皇帝延師典學,多爾袞都置之不理,有意讓福臨荒於教育,做一個傻皇帝,致使福臨14歲親政時,不識漢字,諸臣奏章,茫然不解。多爾袞命史官按帝王之製為他撰寫起居注,並營建規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軍調度、罰賞黜涉,一出己意,關內關外,只知有睿王一人。
孝莊在多爾袞的步步進逼下,只得以柔克剛,隱忍、退讓以委曲求全。她不斷給多爾袞戴高帽、加封號,不使多爾袞廢帝自立。順治元年十月,加封為叔父攝政王,並建碑記功。旋又加封皇叔父攝政王。順治四年,停止多爾袞御前跪拜。多爾袞毫無拘忌,凡宮中什物,及府庫財帛,可以隨意挪移。遇元旦或慶賀大禮,多爾袞與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這才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多爾袞覬覦皇位的野心,化解了孝莊母子的危機。
多爾袞的福晉病亡,順治六年冬月,孝莊下嫁於多爾袞。多爾袞與孝莊的私情引發了無數版本的傳聞和野史,成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後人曾有數句俚詞:“漢經學,晉清談,唐烏龜,宋鼻涕,清邋遢”即指此事。《東華錄》記載攝政王納豪格福晉事,不記載太后大婚,大概是乾隆時紀昀所刪。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往喀喇城圍獵,忽得了一種喀血癥,不久病逝,順治帝輟朝震悼。多爾袞柩車回到北京,順治親率文武百官,皆全身縞素,遠遠地到東直門五里外去迎接。多爾袞被追尊為“誠敬義皇帝”,照帝制喪葬。在外重葬多爾袞的煙幕下,順治卻悄悄地做了三件事:一是把多爾袞王府內的印信和檔案都收回宮內;二是收回皇權,凡重大事情一律報皇帝親自處理;三是賜死多爾袞的親哥哥英親王阿濟格。
順治八年正月,順治帝正式親政,許多大臣彈劾已故月餘的多爾袞。大略説他種種驕僭、悖逆情狀,並將他逼死豪格、誘納侄婦、私制帝服、藏匿御用珠寶等事皆列入。順治即宣佈多爾袞“謀權篡逆”等罪狀,削爵毀墓並撤去太廟牌位,籍沒家產,悉行追奪所得封典,將其黨羽凌遲處死,將其罪狀昭示中外。據載:多爾袞的屍體被“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曝屍示眾”。而孝莊卻不加以阻攔,而且沒有孝莊的支持和同意,順治不會如此決然地翻雲覆雨,也不可能有如此過人的智慧和膽量。可見孝莊和多爾袞之間的所謂“愛情”,恐怕只能是文學家們的戲説。
直到康熙二十六年,歷經三朝、七十五歲的孝莊才離開了人世。根據她的遺願,靈柩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
據史書記載,孝莊之所以沒有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她病危時,曾對康熙皇帝説:“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孝莊死後,梓宮暫安奉殿長達三十八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才匆匆動工營建陵寢,而陵工倉促,不到一年就草草修就。或許康熙又感到,將祖母單獨安葬實在沒有這樣的先例,是件很棘手的事,於是他把這一難題留給了兒子雍正。
有的研究者認為,孝莊遺囑中“不忍”云云,不過是一種託詞,其實是因為下嫁多爾袞,無顏於黃泉下復見本夫;也有人認為,遺囑本身可能是一種宮廷精心設計的偽詞,為下一步喪葬處置做的鋪墊。
“太后下嫁攝政王”這個問題,是清史研究中一大疑案,至今史學界尚有爭議。持太后下嫁多爾袞觀點的人,大都以明朝遺臣張煌言所做的詩為證據,張煌言有《建夷宮詞》影射太后下嫁:“上壽筋為合巹尊,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慈寧宮是皇太后的居處,春官指禮部官員。這首詩的意思是説,慈寧宮裏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昨天禮部呈進了預先擬定的禮儀格式,因為正遇上太后結婚典禮。《蒼水詩集》一出,“太后下嫁”一事彷彿得到了證實。張煌言做詩時間大概是順治六七年間,當時清宮的太后有兩位,一位是正宮孝端文皇后,當時年近五十,不可能嫁給三十多歲的多爾袞,另一位就是福臨的母親孝莊文皇后,她小於多爾袞兩歲,因此詩中所指的太后下嫁,只能是孝莊。然而這畢竟還只是一種推測,因為詩歌吟詠,是不能作為可靠史證的。
學者孟森先生説:“不能據此孤證為論定。”他認為張煌言對清廷懷有成見,其詩不能作為史實根據,帝后分葬在清代不乏其例。如果皇太后真的公開下嫁,那應該是轟動全國的大舉動,不能像老百姓家那麼簡單隨便,如真有其事,當時私人著述裏應該有所反映,清末民初有大量的前清私家著述印行問世,除了張煌言的詩之外,沒有什麼可以印證“太后”下嫁攝政王的史料,因而下嫁云云,是南明政權的傳聞而已。
舊時滿洲有這樣一種風俗:父死兒娶其庶母,兄死弟娶其嫂。由此,在清朝初期,兄弟之間、叔侄之間的妻妾互娶也就成了見怪不怪的事。清代自康熙開始,受漢化極深,對滿族原始資料之有違儒家傳統的地方,做了大量刪改和譭棄。清宮檔案沒有記載,就不等於事情沒有發生。清亡後,民國教育部清理禮部檔案,發現存檔的歷科殿試策文中有“皇父攝政王”字樣,與“皇上”同格抬寫;後來清理大庫紅本檔案,發現順治四年之後內外奏疏亦多稱“皇父”,與蔣良騏《東華錄》記載:順治八年二月己亥,順治詔書稱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親到皇宮內院”,而《清世祖實錄》卷五十三同處卻不見這一記載。《東華錄》是著名的清代資料長編,可信度極高。《實錄》不載此事,很可能故意隱諱。多爾袞到內宮幹什麼?答案不難猜測。
但也有人認為此事發生的可能性極大。順治十七年,乳母李氏病故,順治降諭禮部:“睿王攝政時,皇太后與朕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以致皇太后縈懷彌切。乳母竭盡心力,多方保護誘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賴以寬慰。”這其中有許多疑問,母子之間為何“每經累月方得一見”?前邊那句“睿王攝政時”或許正是答案。另外朝鮮李朝實錄中有一段文字涉及“皇父”,很可玩味:“順治六年二月壬寅,上曰:‘清國諮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金自點曰:‘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鄭太和曰:‘敕中雖無此語,似是已為太上矣!’上曰:‘然則二帝矣!’”清廷使臣答朝鮮官員金自點那句話,含糊其辭,閃閃爍爍,正可説明其中有難言之隱,朝鮮大臣鄭太和已看出其中委曲,指出多爾袞已做了太上皇,那麼實際上就是説多爾袞已經當了皇帝的父親,這跟説太后下嫁攝政王是一個意思。1946年,近代學者劉文興撰文《清初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起居注跋》,其中寫道,宣統元年其父劉啓瑞任內閣侍讀學士,奉命收拾內閣大庫檔案的時候,“得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如果此事屬實,或許可以為孝莊下嫁之謎案畫上一個句號了。
猜你喜歡
死而復生之後我從老頭變成了絕世大美人
(修仙小説)
歡樂小地主
(家長裏短)
深宮寵妃:陛下,來嘛
(言情小説)
市井貴女
(古代言情)
病弱夫妻互演日常/繼母她有兩副面孔
(心理小説)
八部神州
(修真武俠)
女帝之逃妃攻略
(無CP)
喜嫁
(天作之合)
望盡十三川+番外
(甜寵文)
歸隱鄉野
(耽美古代)
系統之白蓮花黑化
(系統小説)
水魅蓮
(殺伐果斷)
歷史傳記
心理小説
同人小説
歷史小説
大家正在讀
[
王爺小説
]
神筆刁妃:畫破蒼穹
/
大幅度地進出她體內,
/
2021-02-24 15:39
[
現代純愛
]
宿主瘋了
/
第 102 章
/
2019-05-12 04:48
[
都市生活
]
辰曉之緣
/
第 39 章
/
2015-12-12 03:13
[
搞笑小説
]
聞
箱
知雅意
/
第 223 節
/
2020-05-22 05:12
史上最難
共
略的女BOSS
/
1362、本源的大禮
/
2021-07-16 00:40
越之虛無
/
第三章七十一章 轉折
/
2021-07-16 00:52
[
職場小説
]
他有很多好習慣
/
新書,我有很多好吃的
/
2022-11-11 11:53
[
輕鬆小説
]
(歷史同人)朕與秦王掃六
和
/
第 151 節
/
2024-05-15 17:49
篡命銅錢
/
後記
/
2021-07-16 00:38
[
堅毅小説
]
超強神龍
巾
化系統
/
第 231 節
/
2020-01-08 02:36
[
玄幻小説
]
同花順
/
第 79 節
/
2023-11-23 06:06
[
娛樂圈
]
竹馬,談戀
艾
嗎?(娛樂圈)
/
第 118 節
/
2025-04-14 21:01
[
婚戀小説
]
爆爆
太囂張(原名:首領的寵溺)
/
第 440 節
/
2015-10-09 23:37
[
羣穿小説
]
(海賊同人)海賊王之一不小心拐了個四皇
哄
發
/
第 48 章
/
2022-08-13 06:16
[
耽美小説
]
妄咎
/
第 78 節
/
2024-11-20 01:50
[
耽美小説
]
不知年月
/
第 26 節
/
2016-11-23 00:23
[
特種兵
]
(Dir en grey同人)西北偏北+
喉
窗
/
第 59 節
/
2018-08-20 04:44
[
純愛小説
]
素年相遇的我們葉瀾成安之素
/
第九卷:南風知我意第1657章 我不是你媽媽
/
2020-06-17 09:31
[
娛樂圈
]
歲月,在泥潭中掙扎
/
分節 91
/
2019-12-12 13:54
[
玄幻奇幻
]
(聶衞同人)烏金暖
/
第 12 章
/
2018-08-18 12:44
當前日期:
本站所有小説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庫恩小説吧(2025) 版權所有
(繁體中文)
聯繫渠道: